2019-10-1

来自 Android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的)商业模式,一切以实现上面给的产能指标为导向。这些指标通常包括一些非常狭隘定义的量化配额。比如,一个计算机厂的最重要指标是生产了多少 CPU, 相对次要的指标是边缘设备的产能。(上面的)计划者提供了供货商和客户的名单。工厂的管理方会把达到 CPU 生产目标当成第一要务,其次是边缘设备。虽然达到或超额完成任务会有奖励,但是管理方不愿意做的太过,免得今年的成功变为明年的指标。对管理方而言,符合其利益的做法,显然是和上面的计划者就指标讨价还价,越低越好。既然客户满意度相对是次要的 (尤其当客户很远,或者在另一个部门之下),管理方会竭力避免耗费资源到安装和维护上。管理方还有极为明显的动机,去保持现状。一旦某个厂房开始顺利运营,管理方没有任何市场压力去迫使创新,改进服务,开放新产品,等等。"收起

硅谷王川

2019-10-1

来自 Android

北美洲有 model 3 的车主,应当下载最新软件,找个停车场试一下最新的 smart summon "智能召唤"功能,虽然还有点笨头笨脑,但这已经很明确的掀开新的技术范式了。

2019-10-1

来自 Android

已编辑

一旦技术范式转变,这些指标就和"文章点击率","粉丝数"之类的造假泛滥的数据一样,无用。//@葱葱AQQ:垂直化的公司也逐层逐级地给下级公司下指标啊

2019-10-2

来自 Android

elon musk: "产品的缺陷,反映的是组织的缺陷。... 你有什么样的部门,你有会有部门之间的界面。一个部门往往不会扔掉某个东西,不会质疑另一个部门的界面和约束,而是盲目的根据另外一个部门的约束条件去设计自己的那部分。你应当采用的方法是,假设提供给你的界面和约束,肯定有一部分是错误的,因为别人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要去质疑(外界给)你的约束。即使给你那些约束条件的人得过诺贝尔奖,也要去质疑他给你的约束。"收起

硅谷王川:很多大公司面对新技术范式挑战,反应迟钝拒绝改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现有人事组织结构的顽强抵触或阳奉阴违。这不是职业经理人一声令下就改得了的。所以最后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内部各部门不断讨价还价,搞内耗,拖着拖着,直到现金流枯竭突然轰然倒下。

2019-10-2

来自 Android

uber 跌破30美元了。无法交易的一级市场估值,有大概率是假信息,fake news. 也许以后核实新闻真实性的方法,是把它tokenize, 看它是否可在二级市场交易,有流动性。// Uber 跌破 33 美元, 意味着2015年之后入场的机构投资者,现在都变成浮亏。但是他们即使想卖,还要等到十一月份解锁期之后。

2019-10-3